清风化雨 廉润初心 | 第二十六期:蔡襄忠惠功绩耀千秋
- 2024-04-10 11:40:00
开 栏 语
植廉于心 心有所畏
践廉于行 行有所止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滨州新能源集团一直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精心打造“清风护航 廉心向阳”廉洁文化品牌,不断探索廉洁教育新思路、新举措,增强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进一步推进廉洁文化品牌建设,营造崇廉尚洁浓厚氛围,集团纪委策划推出廉洁故事专栏《清风化雨 廉润初心》,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清廉官吏典型和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的廉洁故事,教育引导党员职工坚守理想信念“高线”,把好纪律规矩“底线”,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本期推出廉洁系列故事《蔡襄忠惠功绩耀千秋》,敬请关注。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省仙游县(今福建莆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19岁蔡襄考中进士,为官37载,因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后人赞其“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因其在职时“廉公方正,遗爱在民”,宋孝宗亲笔御书追谥“忠惠”。蔡襄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为了驱除奸邪,常常不顾个人身家性命直言进谏。“苟利国家,岂顾后患”是蔡襄的人生箴言,也是其一生真实写照。
入仕之初,蔡襄因京城“吕范风波”,著《四贤一不肖》诗而名震天下,诗中热情歌颂了范仲淹、余靖、尹洙和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学识渊博的治国才能,赞扬他们敢作敢为、不怕承担风险的高尚品格。任职谏官期间,蔡襄不畏权贵,敢于进谏,先后向朝廷上书《乞戒励安抚使书》《言增置谏官书》《乞不令中书出谏疏宣示札子》等奏章,系统提出关于谏诤监察的一系列主张。蔡襄与王素、余靖、欧阳修等,合称京城“四谏”。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至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蔡襄先后在福州、泉州等地任职,所到之处,其一言一行“浩廉可以励世,端方可以立朝”。蔡襄认为,为官者要能“察其土风井阁,而别其善恶强弱、贫富勤情、冤隐疾苦,以条辨而均治之,使咸得其平焉。”晋江县令章洪之依仗自己的伯父章得象是当朝宰相,为所欲为、欺压百姓,蔡襄到任后,经过严查,掌握了章洪之的罪恶事实,上报朝廷“按以赃罪,坐废终身”,万民拍手称快。任职泉州期间,泉州洛阳江旁中外商贾云集,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万安渡常因风潮停渡,极大地阻碍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改变这一局面,蔡襄力主修建万安桥(今洛阳桥),并“捐出一百六十石助役”,公元1059年12月,在蔡襄率众努力下,终于在海湾开阔、撑渡不易的万安渡架起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桥,从此“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川变通途”。万安桥建设历经6年8个月时间,蔡襄深知建成不易,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于左岸,撰文时,蔡襄忽略自已的功绩,赞颂主事者,注重账目公开。
中国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说,所谓字如其人,蔡襄留世可见的书法作品其书写偏规矩楷字,足见其操行品德之本性所在。蔡襄一生忠孝两全,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影响身边的亲人,其胞弟蔡高受兄长影响,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儿子蔡旬婚娶之时,不尚铺张,婚礼办得很简朴;曾孙蔡洸为官一生清廉,即使官至户部尚书,也没有多少积蓄。根据历史记载,蔡洸所得俸银,“每以分亲戚之贫者,去官日囊槖萧然”,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只得将朝廷赏赐的银马鞍典卖才凑齐路费。据统计,蔡襄后裔在宋代诞生了22名进士,尤其是从家族第三代至第七代,先后有十人任过知州(知府、知军),故其家族被赞誉为“五世十知州”。
“一代廉臣,千古留名、万世流芳。”蔡襄不仅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作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始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正反两面主动接受廉洁警示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做到清廉做人、干净做事、廉洁从业,永葆清正廉洁本色。